-->

2025/05/29

​人到中年才明白,很现实的一段话


1、家庭的第一核心,是经济,而不是感情。
2、职场的第一准则,是价值,而不是努力。很多人埋头苦干,却忽略了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展现最终只能在底层徘徊。
3、社交的第一关键,是利益互换,而不是单纯的友谊。没有利益的连接。友谊往往难以长久维持。
4、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追求分数。高分低能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很难立足。
5、健康的第一要素,是自律,而不是医疗,等生病了才去依赖医疗,不如平时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爱情的第一基础,是理解,而不是激情。激情总会褪去,唯有理解才能让爱情长久。
7、创业的第一要点,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个人喜好。仅凭自己的喜好去创业,很可能血本无归。
8、投资的第一原则,是风险控制,而不是高回报。只盯着高回报,往往会陷入巨大的风险中。
9、人生的第一追求,是幸福,而不是成功,成功不一定带来幸福,但幸福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0、养老的第一保障,是提前规划,而不是依赖子女。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不能把养老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
11、成长的第一动力,是反思,而不是经历。没有反思的经历只是过眼云烟。
12、学习的第一意义,是应用,而不是积累知识。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价值!
13、旅行的第一收获,是见识,而不是拍照打卡。真正的旅行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4、婚姻的第一支撑,是责任,而不是浪漫。浪漫会消逝,责任才能让婚姻稳固。
15、生活的第一智慧,是知足,而不是无尽的欲望。懂得知足,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2024/08/26

跟儒家学入世,跟佛家学出世,跟道家学超世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学入世,学的是拿得起、有正气;跟佛家学出世,学的是放得下、有静气;跟道家学超世,学的是想得开、有大气。

合之,便是以出世之心,凭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这便是儒释道带给我们最好的人生启迪。

跟儒家学入世

入世,要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入世,要有正气

入世,要以正气为基,否则必入邪路和不归路。

儒家讲正气,何为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养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跟佛家学出世

出世,要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出世,要静气

出世,要以静气为基,心不净一切免谈。

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学静气,学得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讲: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说怎么做,就已经错了,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然能够静下来。

所以梦窗禅师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衡山上有首诗也说:何事人间频乞食,此心已是负烟霞。学会无事,正是静心的最好法门。

跟道家学超世

超世,要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超世,要大气

超世,要以大气为基,气不大不足以容天地。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综上:做得到儒释道这三大根本精神,抵达的便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024/08/21

关系长久的秘诀,是保持分享

关系长久的秘诀,是保持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藏在日常的分享里。


一段关系长久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相互分享。有人曾说:"舒服的感情是你聊起任何话题,对方都能聊得下去,不是因为对方见多识广,而是对方极其感兴趣。"在乎你的人,一定会珍惜你们之间的感情,及时回应你的付出。


我懂你分享时的心情,理解你分享背后的深情;给你从不缺失的回应,赠你最真诚的心。感情便在你来我往中,越来越深;心便在频繁交流中,越靠越近。

分享,是生活细节拼接起的爱意


为什么在一段关系中,相互分享很重要?因为分享,就是生活细节拼接起的爱意。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同,但爱一定是藏在分享里的。有人说:"当我在路边看到一朵很漂亮的花,想拍下来发给你时,我才发现这就是喜欢。"所谓爱,就是因为有你在,柴米油盐、日常琐碎都变得生动有趣。


晚上回家,给父母打个电话,唠唠家常,这是爱;周末休息,和孩子一起出门玩耍,听听孩子在学校的趣事,这也是爱;晚饭时分,和爱人聊聊家长里短、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琐事,这是爱;和朋友聚餐,聊聊人生,聊聊理想,聊聊感悟和成长,这也是爱。


相互分享,就是用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朴实的一字一句,表达着"我爱你"。

珍惜身边那个

总是分享日常给你的人


听过这样一段话:"所谓幸福,就是找一个愿意跟你说废话,又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


彼此接纳、关爱、欣赏、倾听和支持,感情才能更加亲密,更有活力。当别人跟你分享时,丢掉一些漫不经心的敷衍,多一点走心的回复。只有真心被感知,才能收获心心相印的感情。

没有人喜欢听一个人总谈论自己关心的话题,去探索两个人共同的爱好,才能激发交流的欲望。分享,永远是双方的你情我愿,而不是一方的一厢情愿。

请珍惜那个总是喜欢分享日常给你的人;请珍惜那个不管多忙,都愿意倾听的人;维护好那段不管怎样,都有回应的感情。以心换心,方得真心。

2024/07/17

世上最美的相遇,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信美好,才能遇见美好


遇见,是一个很美的词。我们每天都会遇见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的人给我们快乐,有的人给我们温暖,有的人给我们回忆。


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遇见,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有趣,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充实饱满。


对所遇到的人和事心怀感恩、懂得珍惜,才能看到更多的温暖和善意,才能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与更多美好相遇。


把握当下,是最重要的事


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的人和风景都不一样。对于已经流逝的时光,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对于还未到来的未来,也不必有太多忧虑。每一寸光阴都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用心把握与珍惜。


努力从来不会白费,今日撒下的种子,正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守护梦想,期待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当下的事,努力把现在活成最美的时光。



不断超越自己,才会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世界上最美的相遇,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去奋斗、去突破、去拼搏、去坚持;爱自己,爱他人,爱宇宙山河的浪漫,爱生活点滴的温暖。


给自己时间,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做。感恩且坚定,平和且上进,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才能收获更灿烂的未来。


好时光,都在生活里。往后的每一天,愿你我都能更加努力,与美好温暖相拥,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打开夏天的10种方式

把闹钟定早一点,感受夏日清晨的清凉。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份营养的早点。清爽的早晨,清爽的你,会让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欣赏夏花的绚烂。金黄的向日葵,缤纷的月季,亭亭玉立的清荷,香气萦绕的栀子,它们盛放在骄阳之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热烈与生动。


聆听自然音乐会。雷声隆隆,雨声阵阵,树叶沙沙,水流潺潺,蛙声一片,蝉鸣声声,只有夏天的声音会如此丰富。闭上眼睛,用耳朵感受夏天的活力。


品尝夏天的味道。冰镇西瓜、甜蜜蜜桃、冰凉汽水、清爽绿豆汤,在味蕾的满足中,体会生活的有滋有味。


在绿树浓荫下纳凉。摇一把蒲扇,闻草木清香,吹清凉晚风,回想儿时在院子里撒欢儿的情景,享受当下的悠然闲适。


陪所爱的人一起散步。散步,最适合夏日傍晚。陪着爸妈或爱人慢悠悠走一走,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中,感受氤氲在心底的幸福。


拍一组夏天的照片。把夏天的风、夏天的云、夏天的晚霞藏进照片里,捕捉生活中的小确幸,留下每一份细碎的美好与欢喜。


去喧闹的夜市寻觅人间烟火气。约上三五好友,逛一逛热闹的集市,吃一次夏天的烧烤。当香气升腾,气氛火热,烦恼就从心里溜走了。


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炎热会让我们烦躁,读书就是最好的静心方式。在忙碌的间隙,一心一意跟着文字走,时间仿佛都慢下来了。


去做一直想做但未做的事。夏天最热烈的阳光,让所有生命蓬勃生长。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勇敢一些,坚定一些,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吧,让梦想如夏花般夺目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