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缅甸,人们想到的是军政府的压迫、因政治活动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异见人士昂山素季,那集《宋飞正传》,还有难民危机。人们不太容易想到的是,从红、蓝宝石到水稻和柚木,拜丰富的自然资源所赐,这个国家曾是东南亚最富有的国度之一。
在某些重要的层面,今天的缅甸仍然颇为富足,尽管它拥有一段千疮百孔的历史:英国殖民主义,二战期间日军占领,军事政变,60-80年代一败涂地的社会主义实验,危险的毒品贸易,一场灾难性的飓风,以及始于1989年残酷镇压民众的军事独裁统治,至于它结束于哪一年,历史尚无定论。但该国在2010年举行了一场大选,今年秋天的大选也在计划之中,昂山素季被从软禁中释放,局面正在不断改善(原先让大家不要前往的建议,如今已变成欢迎前去支持当地商业)。在此过程中,缅甸经济饱受摧残,民众苦不堪言,国内生产总值(GDP)依然偏低,贫困率居高不下。看到这些,你会庆幸自己出生在别处是多么幸运。
说这个并不是为了浇灭你的积极性。缅甸的过去与它充满希望的当下密不可分。历史背景让它所焕发出来的生机愈加诱人。
该国拥有丰富的矿藏--令人叹为观止的宝石和珠宝,更不用说黄金覆盖、珠宝点缀的佛塔。它盛产美景,既包括自然景观--像茵莱湖波光闪烁的清晨,也包括人文景观--如庙宇内万花筒般闪耀的玻璃马赛克。信仰根基深厚,大多数人都笃信佛教,外加一点泛灵论和占星术。寺庙中,虔诚的信徒人数远远超过游客人数,或贡献祭品,或双膝跪地默默祈祷。其中一些主要庙宇是该区域所有上座部佛教徒的主要朝圣地。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会进寺庙修持,通常是在7岁时进庙一周,就像是一个信仰夏令营。身着哑红色长袍的年轻僧侣无处不在。
虽有重弹游记文章陈词滥调之嫌,但当地居民着实热情慷慨。小村庄里的人们将我邀请到家中,畅谈他们的生活与这个国家。无论走到哪里,所有人都面带微笑。在一座寺庙前,国内游客请人高马大、白肤红发的我跟他们合影。我学了一个短语:"如象嘴投芝麻"。当十几岁的小僧要将街上讨来的一点点饭分给我时,这句话便派上了用场。
之所以现在前往,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跟任何处在过渡时期的地方一样,充满了神秘感。"探索一个正在开放国门的国度,没有什么旅程能比这带来更大的收获。"策划我此次行程的Red Savannah旅游专家爱德华-格兰维尔(Edward Granville)说,"如今的缅甸正处于这一时期,迎接好奇的游客对这里的居民而言是乐意之至。给人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不是它的壮丽景色,而是缅甸人民的魅力。"
话虽如此,它也并不是时光机。这个国家正蹒跚迈入21世纪,但有趣的是,这里几乎没有西方影响的痕迹。你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印记,但美国文化的缺失清晰可见。缅甸大约是我去过的唯一一个看不到肯德基的地方。即便是在仰光这样一座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也只有一半人拥有手机,电网仅普及至该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尽管很多住房使用的是太阳能);不少人还在发电报。传统还在延续。男男女女身穿名为笼基的类似纱笼的服装,脸上涂一种树皮制成的黄色化妆品。在农村,各种不同民族的部落都保留了传统装束,例如巴奥族戴的类似于特本的彩色头巾,以及钦族妇女纹面的习俗--因为过于美丽的容颜而需要用它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变化不可避免,随着缅甸向世界打开国门,它的独特性将被逐渐磨平。仰光有几十座购物商场和若干高层豪华公寓,主要为那些富于创业精神的外籍人士而建,他们成群地涌向这里,要在这个目前为止仍无工业可言的国家抓住机遇。仰光正在新建一座巨型的国际机场,旨在接纳来自美国的长途航班。新首都內比都已经有一座这样的机场。正在建设中的酒店随处可见,蒲甘周边的农民纷纷卖掉土地购置汽车,用于接载游客。这样做是有理由的: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12年,缅甸的旅游人数为100万人次,2013年为200万人次,2014年为300万人次。一名导游告诉我,政府预计今年的游客人数将达到500万人次。
这是现在前往缅甸的又一个原因。不仅是现在,而且是眼下,就在这个夏天的雨季,正如我去的这个时间。在冬春两季,主要旅游景区已经开始人潮涌动。但6月份,游客人数只占高峰期的一小部分,降雨虽不可预知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在两周时间内,我只有一次被倾盆大雨淋了个正着,但在闷热潮湿的天气里,这样的雨感觉恰到好处。
即便在只有斗志昂扬的背包客才会去缅甸的时候,缅甸之旅也往往是一个环游路线。现在仍然如此,各航班已将不同的点连成一圈。我乘坐早上7点从仰光到蒲甘的航班,两天之后,同机乘客也出现在我早上8:30从蒲甘到曼德勒的航班上。
由于旅行中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你有必要请一位专业策划人员帮你组织行程。Red Savannah的格兰维尔自从毕业于牛津大学以来,便一直从事奢华旅游业,很长一段时间都供职于Abercrombie & Kent,他已经是缅甸旅游方面的行家里手了。选择缅甸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他对"了解帝国主义时期英国的浓厚兴趣",但主要还是因为他对缅甸人民的深厚感情,"缅甸人民的魅力无法抵挡,虽然被世界抛在后面,经历了历代统治者和政府惨不忍睹的虐待,但他们仍然是你所能见到的最真诚的人。"
格兰维尔认识缅甸最好的一批导游,他对缅甸的了如指掌由此可见一斑。我的每个导游至少都有十年的从业经验,要么是他们工作区域的当地人,要么已经在那里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知识之丰富和态度之可亲,尤其是曼德勒的Yan Naing Htun,以及破解寻常路线以避开成群旅游巴士的技能,成就了一场难忘的旅行。但真正震撼心灵的,还是他们介绍给我们的当地村民--也是他们自己的朋友。
这个旅行环游路线的四个站点提供了缅甸的一个全貌。仰光是旅程的起点,那里有殖民时期与现代相碰撞的建筑、繁华的街市(活鸡销售)、216英尺长的卧佛,以及40吨黄金装饰的壮观的大金寺。这里也有该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真正的西式豪华酒店,温馨的贝尔蒙德总督官邸酒店(Belmond Governor's Residence),坐落在城市中绿树成荫的外交公寓区。下一站是蒲甘和那里2,300多座建于11至13世纪的佛塔,分布在一片20平方英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区域内。
我最喜欢的城市是曼德勒,帝王时代的生活遗迹、百年历史的寺庙、生产从金箔到大理石佛像(供奉用)的各类作坊,当然还有值得人们从各地前来朝圣的寺庙,尤其是马哈牟尼佛,历经这么多年,金箔层都像是襁褓般紧紧贴合佛身。
更妙的是Red Savannah在我的环游路线之旅中增加了一条支线,即东部掸邦高原的昔卜,它的文化是缅甸万花筒中的重要一环。去昔卜需要坐一天的车,包括汽车,以及乘坐火车行驶在摇摇晃晃的19世纪铁路上,穿过世界最长高架谷特高架铁路大桥,一路都在晃动。
这是"旅途本身就是目的地"的例子之一,但通常只有正经登山客或者想找个便宜地方歇脚的背包客才会去的昔卜,本身也是一大亮点。那里呈现出的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掸邦最后一位王子的王宫所在地,这位王子在1962年政变期间消失。这个悲惨的故事在《缅甸黄昏》(Twilight Over Burma)一书中得到述说,作者是那位王子生于欧洲的妻子。Red Savannah热情地向我推荐了这本书,结果证明值得一读。有两名王子的后代仍然生活在宫中,每天都欢迎游客前去分享他们辉煌的历史。
在绕回曼德勒的路上,我们又绕到了田园山镇彬乌伦,它曾是在仰光殖民的精英阶层躲避酷暑的胜地,现在,本地游客游览着那里规模宏大的植物园,享受那里凉爽的空气。在前往环游路线最后一站之前,Red Savannah还给我安排了另一个山镇。卡劳可能不是最令人兴奋的城市,但文学游客对其推崇备至,因为爱情故事《爱人的心跳》(The Art of Hearing Heartbeats)就发生在那里。我喜欢它的地方是魅力十足的都铎风格阿马拉山庄(Amara Mountain Resort),尤其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开窗睡觉,而不用开足冷气。经过十天的大汗淋漓,凉爽的空气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茵莱湖的掸邦是环游路线的最后一站,这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其自然景观与引人注目的文化交相辉映。集市在几个村庄之间游走,其中很多村子只能坐长尾船抵达,来自四个部落的顾客和商贩人头攒动,全部身着传统服饰。每个村庄专门生产一种产品,如船、由丝绸和莲纤维织成的精美布料,抑或是风味小吃。
船只在村庄之间穿行,带你掠过茵莱湖令人称奇的水培番茄农场,种植户在浮动的沉积岛上培育番茄--它们都将变成美味,尤其是放在当地特有的花生酱番茄沙拉中的时候。还有更令人赞不绝口的渔民。他们努力演绎着一种水上芭蕾:一只脚在小船的船头维持平衡,两条胳膊撒网,另一条腿推动船桨操纵船的走向。看得旁人如痴如醉。
这使我联想到智慧的无穷无尽。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缅甸人民还是找到了各种解决之道。这是缅甸的诱人之处,也是去那儿旅行的另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