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晓刚,跟女儿同一个幼儿园,当时就觉得这个男孩有点不听话,没想到现在3年级了,都敢跟妈妈大打出手了,谁管都不听。
同样是3年级的男孩,亲戚家的东东每天都被同学欺负,不敢反抗,回家就哭,家长怎么教他打回去,也没有用。要不就是叛逆,要不就是软弱,怎么就不能像小姑娘那样省心呢?确实,小男孩的成长有独特性,而且作为主要养育人,妈妈们本身就是女性,很难了解男性的思维和他们的感受,就造成了母子之间的迷惑与不解。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家长们务必要抓住重点,适当放手,该严格的时候,绝不妥协,该宽松的时候,要放手让男孩去尝试、探索。每个男孩心里都住着一个男子汉!
而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挖掘潜能,真正成长为他心目中男子汉的样子。
养育男孩,父母千万不要做错这5件事,否则孩子要么有暴力倾向,要么胆小懦弱、扛不起事。管得太晚
3-6岁,让男孩看到权威的力量,规则的牢不可破,可以为他们建立一个"遵纪守法"的为人底线。一旦错过这个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渐强,力量也在增长,就没人能管得了啦!前面提到的晓刚就是这样,稍不顺心就对妈妈动手,毫无亲情可言,无疑是妈妈溺爱造成的,这时候再想管,就费劲了。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孩子3-6岁时,家长要做好5件事: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这对我们家长是个很好的提示,家有男孩的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男孩多加关注。很多家长从小就用"男子汉"的标准来要求男孩,不许他们哭,不许他们喊苦喊累。其实,男孩子也是人,也有正常的情绪变化,他们应该被允许表达情绪,这样才不会过分压抑,也不会变得不可理喻。如果您见到一个钢铁直男,说话又臭又硬,直戳对方伤处,那一定是他小时候,父母没有带他认识情绪,他不懂自己的情绪,也就无法共情别人的感受。如果您见到一个暴躁易怒,或阴郁沉闷的男生,也一定是他们不拥有处理情绪的能力,遇事只能受情绪的支配,自己走不出来。不要剥夺男孩学习情绪管理的机会,一个宽和淡定的男人,必须要经历大哭大闹,勇于说出自己感受的过程。用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他人沟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同理感受等技能。如果说挨打,男孩肯定比女孩挨得多,因为大人好像对男孩特别下得去手。其实,养育男孩最忌讳以暴制暴,因为他们会认为:解决问题,动手最快捷。总有一天,男孩会长大,会跟父母一样高,那时候谁打得过谁呢?什么事儿,咱们都可以坐下来谈谈,谁理由充分,谁站得住理,听谁的。经常被父母拉着沟通的男孩,明显思路更清晰,遇事脑子转得更快,也更容易取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大学生毕业不找工作,在家躺平、啃老的新闻,层出不穷。为啥父母培养了半天,都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了,孩子却突然就"养废"了呢?其实,我们家长为了孩子有个好前途,经常会更重视孩子的学业,却忽略了孩子的"体力劳动"。别的都不用他管,家长会做好后勤工作的,只要成绩上去了,就是最大的贡献。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极度自私,认为成绩就是自己努力来的,不该谁的也不欠谁的。
无论是男孩,还是男人,责任感都是安身立命之本,要培养责任感,父母就不要舍不得用男孩。从小就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后开始参与家务劳动,如有必要还可以帮助父母工作。劳动,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还能因为动手能力强,而刺激大脑发育,令孩子更聪明。多承担家务劳动,能提升孩子对家的归属感,培养责任感,让他们眼中有别人,胸中有日月。批评教育经常会被实施在男孩身上,而如果一个男孩,从小到大,没有自己独立做成过一件事,那他无疑是难以成人的。他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干啥啥不行,凡事不想努力,因为反正也不能成功。这样的男孩,最容易失去学习动力,破罐子破摔,或是啥都无所谓,不思进取。不但要从小放手让男孩去独立做事情,还要设置简单容易的目标,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功。见到孩子做成了,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给予他们肯定,或是感谢,让他们知道自己"成了",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开始下一件事。从小就充满成就感的男孩,自我价值感非常高,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挑战,并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妈妈们平时要多用用咱家儿子,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这样我们能轻松一些,孩子也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面对爆发期的男孩,也不要忘了教会他们掌控情绪,帮助他们从暴怒中走出来,多尝试几次,他们就会学会如何驾驭情绪了。愿每位妈妈都能与男孩和平相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男生。